华为新动作, 发全球“招募令” , 美专家断言: 5 年中国造最好芯片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上,一位来自美国的专家语出惊人。
他说,五年时间,中国可能会做出世界上最好的人工智能芯片。
他是谁呢?
他就是美国科技预言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产生质疑,一位杂志创始人而已,他在科技领域、人工智能领域的话可信吗?
相信很多科技爱好者都读过一本书,它就是《失控》。
没错,他就是这本书的作者。
这是一本近30年前的书,书中大量出现“智能涌现”等词汇,书中预言大量个体群聚会产生智能,这与当前大语言模型不谋而合。
凯文·凯利表示,我构想中的"酷中国",是指能成为一个创造广受欢迎产品的国度。比如孩子们会追捧中国电影,或是出现引领全球时尚的设计师——让全世界都渴望拥有这些中国元素,并推崇其文化源头。这种吸引力就是我所说的"酷"。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是否已经做好了做“酷”中国的准备了吗?
一、技术储备。
咱们国家尤其在近些年,在AI领域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是飞速的。
9月份,华为在全连接大会上,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
华为将推出Atlas 950 SuperPoD超节点,算力规模8192卡,预计于2026年上市。新一代产品Atlas 960 SuperPoD算力规模将达到15488卡,预计2027年上市。
在单卡性能欠缺的前提下,中国的企业很明显走出了一个新的道路。
那就是以“系统”的方式来与“单卡性能”做博弈。
据悉,华为的Atlas 950 SuperPoD,其数量规模是英伟达GB200 NVL144的56.8倍、算力是6.7倍、内存容量是15倍、互联带宽更是62倍。
超节点集群Atlas 950 SuperCluster和Atlas 960 SuperCluster,算力规模分别超过50万卡和达到百万卡,这一下全球的算力纪录再次被刷新。
前不久举行的2025云栖大会上,阿里云也发布了磐久128超节点AI服务器。
据悉,该服务器集成阿里自研CIPU 2.0芯片和EIC/MOC高性能网卡,单柜支持128个AI计算芯片。同等算力下,相较于传统架构,该服务器推理性能可提升50%。
当然这只是个例。
在单芯片性能上,华为的昇腾系列芯片也已经接近国际顶尖水平。
二、市场需求。
中国的市场究竟有多大?
2024年,中国AI芯片市场的规模是1425.37亿元。
而根据知名机构弗若斯特沙利文预测,到2029年,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会达到恐怖的1.34万亿元。
也就是说2025年至2029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0%以上。
互联网公司、运营商、金融、教育等垂直行业对算力的需求持续增加,正在急速拉动了AI芯片市场的扩张。
将来智能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金融,甚至智能医疗都会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三、人才。
今年7月,全球2025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人工智能融合应用发展论坛上,发布了一份报告《全球人工智能科研态势报告(2015-2024)》。
该报告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投资和技术促进办公室与东壁科技数据有限责任公司(东壁科技数据)联合发布,基于东壁指数(Dongbi Index)评价体系,对2015-2024年间发表的96961篇人工智能领域文献进行深度分析。
报告显示,全球AI研究人才分布,美国6.3万余人,中国5.2万人。
研究人员数量合计占全球57.7%,形成了“双强并立”的格局。
这么看起来,好像比美国的人才还少一些。
但别急,这背后的数据才是关键。
报告显示,中国正以28.7%的年复合增长率实现对美国的赶超。
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研究人员数量从2015年不足万人到2024年的5.2万人规模。
其中,中国科学院3453人、清华大学2667人、北京大学2123人,这些高校人才构成了中国AI人才第一梯队。
除了高校,研究机构,中国企业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中国发文最多的前三名企业分别为腾讯(1354篇)、阿里巴巴(1034篇)和华为(885篇)。
而这些企业也是中国AI人才去留保障的关键所在。
之前,美国智库有一项分析,在美国企业和研究机构任职的杰出的AI研究人员中,中国的大学毕业生占到约40%。已经超过了美国大学毕业生,成为主力。
看一下这项数据的变化。
2019年为27%,在2022年达到了38%,超过了从美国大学毕业的37%。
也就是说,之前很多在中国毕业的中国大学生毕业之后,会选择去向美国工作。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但近几年来,在各项人才计划的推动下,很多AI人才选择了回国工作。
比如华为的“全球顶尖人才招募”……
就在近日,@华为招聘官微发布“全球顶尖 AI 人才招募令”,目标明确为打造世界一流的 AI 战队,构建领先世界的大模型,攀登 AGI 的巅峰。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转发了该条微博表示:“胸怀王者气,共攀最高峰!欢迎年轻、优秀、热爱 AI 的你加入我们,一起打造世界最强的 AI!”
别的不看了,咱们看一看华为给人才的待遇是啥。
将提供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薪酬;
入职者提供攻克全球前沿 AI 技术难题、参与打造世界领先大模型项目的机会;
有机会与图灵奖、菲尔兹奖获得者共事;
还将提供充足的算力,供入职者自由调度……
也就是说只要符合条件入职了,完全可以满足物质以及人才极度渴望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目前,余承东为 IRB 主任,其核心任务被定位为“带领华为打赢 AI 关键战役,取得全球领先地位”。
四、“后勤保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想要打赢这一次AI之争,“后勤保障”工作不可或缺。
咱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美国《纽约时报》发表在一篇文章,内容是向美国的民众介绍一项中国的超级、超强的技术。
在这个技术的加强下,中国可以将大西北太阳能和风能发电的电能,直接输送到2000英里(约为3200公里)外的安徽省。
文章表示,中国输电技术所输送的电能,不仅已经超过美国的任何一条电网线路,而且这样的线路,在中国已经多达42条。
《纽约时报》最后感慨到,“这是其他少数国家难以企及的里程碑。”
如果你不明白一条输电线的含金量,《纽约时报》还举了一个例子。
当在美国建设一条区区几百英里的输电线,都需要等待最长17年时。美国最接近中国输电能力的线路也只能做到765千伏,其总长度也只有2000英里——即中国一条西电东送线路的长度。
没错,这就是中国在电力行业的布局,这也直接影响到AI产业的发展。
近日,高盛发布2025年 AI(人工智能)产业研报《Powering the AI Era》中提到。
AI竞赛的上半场是“芯片战”,而下半场将是残酷的“基础设施战”,电力、网络、冷却系统等正一跃成为决定AI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
报告显示,到2030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需求预计激增160%……
总结。
从技术、市场、人才和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咱们都分析了凯文·凯利的预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这些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中国AI产业的崛起,本质上是通过 “效率革命” 重塑全球竞争格局。
当然,看到这里必定还会有人提出质疑。
就像在新能源汽车上一样,他只会说特斯拉的鲶鱼效应,却没有去留意30多年前钱老关于电车的一封信。
也就在这一刻,中国也早已经制定了“电动汽车研究计划”……
中国AI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它是全产业链的协同,这其中有高校、机构的基础研究,有企业的商业化,更有你我的市场推动。
未来五年,随着中国设备材料国产化率进一步提升、先进封装技术普及,中国必然在AI 芯片领域甚至更多领域,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