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FSD升级摄像头自清洁功能, 颠覆性创新总是来自用户视角
当灰尘可能打断特斯拉FSD的自动驾驶,马斯克的解决方案是写代码,在FSD软件升级的时候,顺便升级了“摄像头自清洁”程序。
一、摄像头自清洁,一场“无声”的FSD升级
2025年10月的特斯拉FSD软件更新,北美特斯拉车主收到FSD v14.1.3推送,更新日志只有一句话:前摄像头自动清洁功能上线。没有发布会,没有KOL站台,没有“纯视觉技术”的宏大叙事,却瞬间引爆车主社群。
其实原理并不复杂,系统实时检测图像清晰度,一旦发现灰尘、冷凝水或鸟粪遮挡,自动启动窄视野清洗;高速行驶时,喷水角度被空气动力学优化,避免水雾干扰气流。一句“解决车主痛点”的朴实说明,让纯视觉辅助驾驶第一次摆脱“摄像头突然被灰尘打断”的尴尬。
这是特斯拉一贯的“用户视角”,不把问题推给用户,也不靠堆硬件解决,而是用几十行代码和已有的硬件配置,把“被灰尘打断的自动驾驶”写进算法,把“请手动清洁”的提示变成“无需干预”。
二、国内把用户当傻子,“降智营销”筛选目标用户
与此同时,中国新能源车市却陷入另一种狂欢:激光雷达从4颗堆到5颗,却从不告诉用户“城市NOA接管里程”是多少;车载KTV标配麦克风+彩虹灯,却从不提醒“行驶中唱歌是否影响安全”;车载冰箱0-50℃可调,却从不说明“行驶中打开是否增加NVH”。
这些功能的共同点是,参数存在,场景缺失;硬件堆砌,痛点未解。最终只能依靠“降智营销”,把激光雷达数量当豪华象征,把KTV当家庭娱乐,把冰箱当身份标签,用户被教育成“参数消费者”,而非“痛点解决者”。当“没用的创新”成为传播卖点,用户视角便被淹没在营销故事里。
三、问界的“用户视角”,把“开门烫手”用程序解决了
真正像特斯拉一样,把“用户视角”写进代码的中国品牌,屈指可数。问界M9的“隔空手势开门”是一个典型案例:夏天暴晒,车门表面温度可达60℃,伸手瞬间被烫;隔空手势开门,手掌无需接触车门,避免“被烫一下”。这项功能曾被网络黑公关嘲讽为“噱头”,却是典型的“场景翻译”,把“高温烫伤”痛点转化为“无接触开门”体验,参数不炫,但痛点已解。
同样,问界M9的“双场景模式”:家庭出行时,第二排自动切换为“亲子模式”;商务接待时,一键变为“会议模式”——把“家庭+商务”双场景写进算法,一键完成座椅、灯光、音响、隐私玻璃的全部切换。这些功能的共同点都是:硬件存在,场景清晰;参数不炫,但痛点已解。
四、“用户视角”底层逻辑,把“参数”翻译成“场景”
颠覆性创新的底层逻辑,不是“参数堆砌”,而是“场景翻译”,特斯拉的“摄像头自清洁”正是典型的“场景翻译”:把“摄像头被灰尘打断”翻译成“自动清洗+空气动力学优化”,参数不炫,但痛点已解。
中国新能源车企要摆脱“降智营销”,必须学会“场景翻译”:把“功能”翻译成“痛点”,把“营销”翻译成“用户语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像特斯拉一样,把“被烫一下的车门”写进代码,把“被灰尘打断的自动驾驶”做成自动修复。
五、回归让用户视角,将成为下一轮创新的驱动力
当激光雷达从4颗堆到8颗,当车载KTV从20个扬声器堆到40个扬声器,当车载冰箱从0-50℃堆到-20-60℃,用户真的需要吗?还是品牌只需要“参数故事”?特斯拉的“摄像头自清洁”给出了答案:让用户视角,成为下一轮创新的“底层逻辑”。
中国新能源车企要摆脱“降智营销”,必须回归“用户视角”。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像特斯拉一样,让用户视角,成为下一轮创新的“底层逻辑”,而不是“营销噱头”。
特斯拉FSD的“摄像头自清洁”告诉我们:颠覆性创新,不是“参数堆砌”,而是“用户视角”。从场景体验出发,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体验,这才是“用户视角”的终极意义。
